大溪文化墓葬特点

知樵2025-06-23 16:1471 阅读7 赞

一、大溪文化墓地与葬俗

在研究大溪文化墓地时,总计发现了超过300座墓葬,其中以大溪墓地最为集中,且人骨保存状况良好。大多数墓葬中的死者头部朝向南方,只有极少数是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。葬式主要分为两类:直肢葬占据多数,以仰身直肢最为常见;另一类是屈肢葬,包括仰身跪屈葬和仰身蹲屈葬,其中后者特别独特,可能是由于死者被捆绑后下葬的。大部分墓葬都伴有随葬品

大溪文化墓地与葬俗

二、大溪文化的民俗文化

其中大溪墓地的最多,人骨保存较好。该墓地死者头向普遍朝南,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,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。葬式一类为直肢葬,数量占半数以上,以 仰身直肢为主。另一类为屈肢葬,其中多数是仰身屈肢, 以双脚压在髋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□曲的仰身蹲屈葬最为特殊。下肢弯屈程...

大溪文化的民俗文化

三、大溪文化遗址发掘情况

墓葬中死者通常埋于公共墓地,早期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,同时存在俯身葬和侧身葬。女性墓葬的随葬品通常比男性丰富,最多可达30件,如石镯和镶牙镯,甚至有些还佩戴在死者臂骨上。大溪文化墓葬反映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转变,早期是繁荣阶段,晚期则为萌芽阶段。2007年,重庆东南地区的首次大溪文化遗址...

胎曲葬的意思是什么

胎曲葬,即死者俯身式曲肢,双手交叉放在腹腿之间,仿佛母体中的胎儿。在大溪文化遗址的数百座墓葬中,发现大量这种奇特的“胎曲葬”墓葬。邹厚曦,一位考古专家,将这种墓葬方式称为“胎曲葬”,在国内其他地方极为罕见。这种奇特的葬式,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距今六七千年前,三峡地区的先民创造了辉煌...

大溪文化遗址文物古迹

在大溪文化遗址中,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将军墓,曾是明威将军匡鸣鼎的陵寝。然而,由于历史动荡,墓葬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破坏,仅有墓碑得以保存,上书“明威将军军民兼管施州卫匡鸣鼎将军之墓”,立于乾隆四十八年。墓碑旁是其子孙匡祥远的坟墓,保存相对完好。查阅历史资料,匡鸣鼎字爱如,明朝时期...

酉阳县发现大溪文化遗址有哪些意义?

已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。其中,墓葬为椭圆形双人合葬墓,左边为侧身屈肢,右边为仰身屈肢,是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墓葬。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,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,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。

大溪文化是约6400年前Q系部落商人从两河流域回到中国创造的

其中,大水田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一具罕见的侧立而躺的神秘尸骨,以及大溪文化中以鱼随葬的独特习俗。专家与考古队初步判断,这具神秘尸骨本身就是祭祀品,祭奠的是其东南方的墓葬群。这一发现展示了大溪文化中的人祭行为,这一行为被认为是Q系部落商人聚落或古城的典型特征。大溪文化被认为是由约6400...

母系氏族时代的大溪文化是怎样的?

在大溪文化圈共发现300余座大溪文化的墓葬。其中大溪墓地的最多,人骨保存较好。该墓地死者头向普遍朝南,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,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。葬式一类为直肢葬,数量占半数以上,以仰身直肢为主;另一类为屈肢葬,其中多数是仰身屈肢,以双脚压在髋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...

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

商周、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、六朝、唐宋遗迹470余处,其中墓葬258座、灰坑211座、房址1座、沟3条,出土陶、石、玉、瓷、铜、铁、骨质器物小件1700余件(套)。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大溪文化遗存,部分资料填补了大溪文化发现的空白,对于大溪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。

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

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,特征鲜明。红衣涂布于陶器表面,形成统一色调,部分陶器因烧制方法而内壁呈现灰黑,形成对比。彩陶为红陶上施以黑色图案,多为红陶黑彩。大溪文化陶器形制多样,包括釜、斜沿罐、小口直领罐、壶、盆、钵、豆、簋、圈足盘、圈足碗、筒形瓶、曲腹杯、器座、器盖等。彩陶纹饰以横人...

热点